02 著译漫谈

贺漓江社四十大庆

◎ 李国文

漓江出版社社庆在即,积四十载不懈之努力,进入不惑年龄。从此启碇扬帆,定会乘风破浪、前程辉煌地走下去,这是可以预期的。

在全国读者的心目中,漓江社并非规模很大、历史悠久的出版社,但是在文学艺术出版行业中,称得上为众望所归的翘楚之辈,也是有口皆碑的。漓江社能够始终保持朴实无华、但求完美的精神,始终保持稳健扎实、逐步积累的干劲,始终保持孜孜不息、好书迭出的局面,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奋斗,不禁使我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一文开头的几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漓江人四十年辛苦耕耘,硕果累累,着实令人钦羡。

我对漓江出版社仰慕很久,但实际接触有限。一次,好像是唯一的一次,1993年,我参与了该社“古典文学名著评点系列”中《三国演义》的评点。我乐于接受这项应该说是很古老,但却中断了若干年,无论如何也称得上是最本色、最地道的,也曾时兴过数百年的中国风格的文学批评方式,让中国读者看到当代作家对于这些古典白话文学的评点。漓江社的这一构想,领潮流之先,既复活了中国传统小说、评点同场亮相的方式,也创造了以新时代、新观点来评价古典白话小说的先声。有幸应漓江社之约参与斯役,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感觉。

《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1994年8月)

我之所以愿意放下手中写的小说来做这件事情,正如该套书的牵头人聂震宁先生(当时漓江出版社的负责人)在总序《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中所言:“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传统评点方法竟然在现代文学里消失,而且消失得非常突然!原因复杂多样,需要请有关文学史专家们立一个专题来研究。在此我斗胆猜度,本世纪初西风东渐,正值国人因新奇而趋鹜于西方式抽象思维方法的时候,传统评点方法在中国历史的‘百慕大三角’时期神秘失踪,或许正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呢?不得而知。时至今日,中华学子日趋成熟,心有定数,大体看到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可笑,在此不论。”聂震宁先生的“不得而知”,“在此不论”,固然有其慎重严谨的思考,但他的“不可思议”,也是我多年来对新文化运动在文化遗产的继承方面的想法,搁置者、忽略者,要比保存者、赓续者多,更不用说传承下来并使之发扬光大者了。“五四”先贤们提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自有其不可磨灭的功劳,然而,倒洗澡水将孩子一块泼出去的粗疏现象,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评点的消失就是教人跌足长叹的一个例子。领风骚于明、清两朝近六百年之久,与古典白话小说共存于一个页码上的文学批评,是在西方文学中绝对找不到的纯粹国货。一方面,批评家在版面上论短道长,何其生动活跃,叫好赞叹,何其痛快淋漓;另一方面,读者读不出的精彩,他会指出来,作者没有写明的妙处,他会告诉你,评点本的流行,既是读者的需求,更是作者的补充。但不知为何民国以后,便戛然而止,无疾而终了,再也不见踪影。这种遗憾总算在漓江社这套丛书的构想中,看到了未来必定蓬勃的一线曙光。

书的寿命要比人的寿命长,所以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评点大家李卓吾、金圣叹的精彩文字。警语时出,笔底生花,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正是靠这些出版业者一点一滴地开掘、发现、传承、延续,才有今天繁花似锦的局面。而像漓江出版人这样做前人未做的事情,让基本失传的中国式文学批评,再度进入读者视线当中,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吗?四十年踏实走来的漓江社,下个四十年,下下个四十年,定能不负众望地做出更好看、更传世的书。

我这样期盼着,读者也会这样等待着。

作者简介

李国文 著名作家,曾在漓江出版社出版《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李国文小说自选集》《天下三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