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化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研究
- 沈得芳
- 4328字
- 2025-04-07 23:29:55
第一节 中国出口贸易总体概况
一、中国出口贸易规模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处在世界前列。从图3-1中可以看出,2000—2014年,中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根据附表2可知,中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2492.03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3423.06亿美元,短短十几年,出口总额扩大了近10倍。其中,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3.86%迅速提高到2014年的12.33%。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规模出口贸易国,在国际中的经济地位不断攀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重创,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之中。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免受来自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世界各国政府纷纷筑起贸易壁垒,开始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设定高关税、实施进口配额、反倾销等措施,对进口产品进行打压。随着国外市场需求的下降以及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的出口贸易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出口总额大大减少。从图3-1可以看出,中国的出口总额在2009年出现大幅下滑。统计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14306.93亿美元迅速并且大幅度地下降到2009年的12016.12亿美元,一年内缩水了2000多亿美元,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率在2009年首次出现负数,为-16.01%。由此可见,此次全球金融风暴所导致的经济萧条,对于外贸依存度极高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中国深受其害。

图3-1 2000—2014年中国出口贸易的总体情况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全球最大的人口规模实现了井喷式的高速经济增长。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一直在迅速攀升。图3-2为2000—2014年中国的GDP以及出口依存度状况,从图3-2中可以看出,中国的GDP和出口依存度在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附表2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GDP总量从2000年的11928.36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14年的100666.74亿美元,在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地位逐渐确立并稳固。与此同时,随着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的出口贸易也在迅速增长,这导致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2000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占中国GDP的比重为20.89%,到2014年,这一比重上升到23.27%。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正在不断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并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但是,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在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发展动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国的出口贸易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对于像中国这样具有相当高出口外贸依存度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提高自身的出口竞争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已成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甚至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议题。

图3-2 2000—2014年中国的GDP及出口依存度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
二、中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科技兴贸”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其中重要的表现就是从大类商品来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连年下降。从图3-3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总额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附表3和附表4的数据显示,2000—2014年,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从2237.43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2296.01亿美元,相应地,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仅从2000年的254.60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126.92亿美元,增加的幅度远远不如前者。并且,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总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89.78%显著上升到2014年的95.19%,而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则从2000年的10.22%下降到2014年的4.81%。这表明,中国所出口的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已经占有绝对优势。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初级产品的出口中,食品及活动物产品的出口占初级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增加,而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这两类产品的出口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剩下的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等这两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基本保持不变。而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中,轻纺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杂项制品这两大类产品的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而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这两大类产品的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上升,在这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的增速最大。由于化工类产品以及机械类产品都属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此类产品出口比重的上升意味着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在不断地优化。综合以上分析来看,一方面,中国的出口贸易基本上实现了从初级产品出口向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转变,另一方面,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中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地增大,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重在逐步降低。

图3-3 2000—2014年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中国出口贸易的不同方式
自从加入WTO以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出口贸易蓬勃发展。但是在初期,中国的出口还主要是依靠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占到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半数以上,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占到70%以上,由此可见,加工贸易是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中国的加工贸易产值十分庞大,但是由于中国企业只是承担了简单的加工组装环节,七成以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还依赖于进口,导致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设计以及研发能力低下,对核心技术的研发不够重视,最终只能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位置。此后,随着中国贸易方式的转变以及中国政府对一般贸易的出口扶持,中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变得乏力,一般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从图3-4可以看出,在加入WTO初期,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远远好于一般贸易,但是近几年一般贸易出口后来居上,逐渐超过了加工贸易。附表5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一般贸易的出口额为1051.88亿美元,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为1376.46亿美元,而到2011年,一般贸易的出口额为9175.7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8.31%,开始超过加工贸易的43.99%。从此,一般贸易开始迅速发展。截至2014年,一般贸易的出口占据一半以上,比重为51.41%。这说明,中国的出口贸易由代工生产、贴牌出口开始向自主设计、自创品牌转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了进一步提升。

图3-4 2000—2014年中国出口贸易分贸易方式的统计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四、中国出口贸易的目的市场分布
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国际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有助于分散市场的风险,减少贸易摩擦,提高外贸整体的经济效益。为了防止过分依赖于美国、西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市场,降低出口市场的集中程度,减少政治与经济风险,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正式提出要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其基本内容为:在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已有的主要出口市场如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同时,加快对发展中经济体和全球其他经济体市场的开拓,以降低对少数几个经济体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保障中国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发展。在经过20多年的努力后,中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巨大进步,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美国、欧盟、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为主要出口市场,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
通过图3-5和附表6“2014年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数据来看,中国当前的出口市场格局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出口市场选择方面来看,现阶段中国产品的出口目的市场大多集中于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欧盟、美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出口量依然庞大,其中对美国的出口额高居首位,为3960.82亿美元;对欧盟地区出口额为3708.84亿美元以及对中国香港地区出口额为3631.91亿美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目前的产品出口市场依然较为集中,但是集中度有所下降,各出口市场之间的份额逐渐趋于平衡。第二,在努力深化对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市场的同时,中国也在大力拓展对非洲、东南亚、太平洋等地区的出口市场。其中,2014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总额为2720.72亿美元,仅次于对美国、欧盟以及中国香港的出口规模。这说明,中国产品出口市场的结构正逐步得到优化,出口市场的多样化水平在逐步提升。

图3-5 2014年中国主要出口市场分布
数据来源:海关统计信息网。
五、中国出口贸易的地区分布
在中国,凭借着优越的沿海区位优势以及率先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东部地区的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浙地区、广东等省区的出口额增长速度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离中国最主要的几大出口市场较远,出口的运输成本较高,导致其出口总额非常小。从图3-6可以看出,2000—2014年,在东部、中部和西部这三个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出口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附表7的数据显示,2000—2014年,东部地区的出口总额从2268.78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433.43亿美元,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显得不是那么理想,与东部地区的出口总额存在10倍左右的差距。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然而,让人感到乐观的一个现象是,近几年,中西部地区的出口贸易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出口增速加快。随着内陆以及沿边开放型经济的迅速推进,中西部地区加快了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并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使得加工贸易有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抱团转移的趋势。2000—2014年,东部地区的出口总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91.04%下降到2014年的82.97%,而中西部地区的出口总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5.96%和3.00%上升到2014年的9.06%和7.97%。由此可见,中国的出口贸易分布格局正在日趋平衡和优化。

图3-6 2000—2014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区域分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六、中国出口贸易的主体分布
从图3-7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体分布近年来变化较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附表8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2014年,尽管国有企业的出口总额迅速增加,从2003年的1380.33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564.94亿美元,但是其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在快速下降,相应地从31.49%下降到10.95%。对外商投资企业来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努力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来华。这些外资企业大多是将中国作为出口加工平台,所生产的产品大多以外销为主,出口规模迅速增加,出口总量占据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之多。外资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了中国依靠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步伐,对促进中国出口增长、加强国际经济与技术方面的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几年,虽然外资企业的出口总额逐步增加,但是其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在日趋下降,从2003年的54.83%下降到2014年的45.87%。而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民营企业以其自身的优势进入国外市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前所未有的全球经济危机冲击,民营企业的出口贸易规模仍然在迅速扩大,从2003年的600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0115.18亿美元,其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相应地从13.69%上升到43.18%。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出口贸易和外向型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图3-7 2003—2014年中国出口贸易主体分布
数据来源:国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