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山玉 燕归巢:侨商创新创业路
- 赵梅 谢全林
- 2183字
- 2025-04-13 06:00:12
注重挖掘自我意识
张乃千从2007年回国创业至今,已接近10年。10年间,他遇到了无数的困难:资金、场地、人才、政策等等多方面的问题。张乃千常说自己是“骨灰级”创业者,因为创业10年还没“死”,并且仍在创业阶段。其他创业公司要么3~5年时间成功,要么3~5年时间倒闭,像能讯公司这样已创业10年仍然坚挺且仍然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创业历程中是很少见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半导体产业资金要求高,管理要求复杂;另一方面是因为氮化镓技术在创业之初尚处于新兴阶段,技术研发周期也拉长了创业周期。张乃千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挺到今天,就是因为坚持。张乃千仍然牢记着张孝文校长那句话——感情要粗糙一点。张乃千始终坚信没有越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坎。
乔布斯说过:你自己都不知道人生中从前经历的很多事情和将来有什么联系,只有发生了,你才知道联系。张乃千对此十分认同。他本科阶段在清华大学修读微波专业,微波专业主要从事电磁场理论、微波光波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而到了美国加州大学他改读半导体专业,半导体专业是研究半导体材料电力电子应用的学科。两个学科交集很少,所以,张乃千到了加州大学之后基本上是从零基础开始。包括张乃千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他“改行”了,没有人意识到从前的专业还会派上什么用场。然而,张乃千工作后发现,他所研究的微波半导体正是微波专业与半导体专业的交叉领域,从前所学的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成就了张乃千的事业。他总结道:“最重要的是你要挖掘经历过的每一件事对你能力的锻炼,这在将来总是用得到的。”张乃千说,人生很少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很难对未来安排好,只是我们为了未来做出准备,至于未来究竟如何,并不能由人决定。很多事情并不能一定是准备好了才去做。只要你积极一点,努力一点,想多一点,总会成功的。
张乃千认为成功没有模式,理性和感性的人都有可能成功。有些人偏于感性,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有想法就去做,很有激情。这种感性主导的人优点在于有冲劲,敢于探索,敢于尝试,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可能成功,但是如果过分冒进也可能徒劳无功。有些人偏于理性,凡事都要仔细考虑周全,认为成功概率很大时才会去做。理性主导的人优点在于虑事周密,行事稳健,脚踏实地,如果能够遇到好的机会可能成功,但是如果过于谨慎反而可能错失良机。张乃千认为自己是相对理性的人,朋友对他评价道:优点是理性,缺点也是理性。张乃千的父亲也希望他更加感性一点,更加“冲动”一点。张乃千的创业合伙人是感性主导,两人经常会在重要问题上形成分歧。然而,事实证明,两个人的观点基本上都是一半对一半错。“所以说,理性与感性都可能成功,重要的是决策要准。”张乃千深有感悟地说道。
在美国的10年经历给张乃千的人生观带来了重要改变。他觉得,中美之间文化差异很大。这一方面是自己在美国工作、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另一方面,回国创业之后,在美国待了10年的张乃千在国内同事眼里就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尤其是在公司管理理念上,他的美国式管理思维体现得更为明显,同事们笑称他是“香蕉”——黄皮白心。受美国文化影响,张乃千逐渐开始注重对自我意识的挖掘:“现在中国的很多年轻人,对权威、对领导的观点十分笃信。这样,他对自我意识的挖掘就相对薄弱。我觉得中国文化不是很看重自我意识挖掘,但是美国文化非常看重这一点。‘自我’跟‘自私’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我不是自私,而是一个人要对事情掌握主动权,在这个基础上你才会想到如何去挖掘自己的潜力,以及如何对这个世界做贡献。除此之外,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具备开放的心态,尤其是科研工作者要有更加开放的心态。”
张乃千对各种文化适应能力很强,他觉得虽然各种文化都有差异,但是经历不同文化实际上是对世界观的补充。因此,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能如鱼得水,很快适应各种文化。和他接触的人都认为他思维很灵活,和想象中的“书呆子博士”完全不沾边。关于此,张乃千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在企业家中,科学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在科学家中,还算是比较接近地气的。”
>> 访谈手记
张乃千博士的思维天马行空,既有中国文化的内心修养,又有美国文化的自我意识发掘;既有一名学者对半导体领域的热爱,又有一名企业家对创业的激情。中西合璧、学商合一,张乃千博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每个背景的优点,又能跳出藩篱不为所缚,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在学者里面算是比较会经营企业的;我在企业家里面算是比较懂学术的。”
张乃千是氮化镓半导体领域的世界级专家,但其接人待物都十分随和,完全没有想象中学术权威的架子。访谈过程中,张乃千不时幽默地讲述年轻时的趣事,但幽默之后又有深刻的道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常使人豁然开朗。他对员工也是如此幽默,这与他奉行的开放式、扁平化管理思维密不可分。公司的员工对待他都十分亲切,完全没有层级带来的疏离感。
张乃千博士赴美10年,学成归国,毅然扛起了中国氮化镓产业的大旗,为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在仰慕张乃千成就的同时,也由衷敬佩他浓浓的家国情怀。“我希望将来和自己的孙子讲故事时,能拍着胸脯和他们讲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史,以及将由我们这群人缔造的中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每念及此,心下都是一番感动。
身在科研,心忧天下,但行善事,莫问前程。相信能讯公司在张乃千的带领下,必然会大放异彩、再创辉煌!
(孟德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