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选题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和趋势。据联合国统计预测,到20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20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22.0%,到2150年这一比例将增至30.0%。《世界人口趋势》,联合国人口议题,2009年6月,http://www.un.org/zh/de-velopment/population/ageing.shtml。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自世纪之交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多。国家统计局的年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以平均每年约600万人的速度增长,由2010年年底的1.78亿人增长到2014年年底的2.12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8%;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也从2010年年底的1.19亿人增长到2014年年底的1.38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1%。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年度人口数据整理,http://data.stats.gov.cn/。联合国对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趋势进行预测并指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呈持续增长趋势,21世纪中期将达到峰值4.4亿人,将占总人口的1/3左右。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在此人口结构背景下,国际社会普遍开始重新审视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也开始对老龄化相关议题高度关注。

面对人口老龄化,部分人表现出过于担忧和悲观的情绪,认为这将成为阻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直接因素。这种负面情绪的自我营造是大可不必的,对老龄化社会我们应该有一种更为理性和积极的认识。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转变的必然结果,而且老龄化社会不等于落后社会、负担型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会日益提高;保健和医疗水平也会更为先进,这必然会提高我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相应地推迟老年人活动能力的衰退。可见,老龄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老年人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他们具有丰富的潜在人力资源价值。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国家倡导老年人社会参与,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和社会保障压力过大的问题,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都产生了积极影响。Alpass, F. et al. , “Independence, Well-Being,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an Aging Populatio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2007): 141-250.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就已经开始关注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价值和意义,从只对老干部、老专家等群体社会参与的聚焦逐渐扩展到全部老年群体,不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及经济价值,而且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21世纪以来,我国历次老龄事业发展规划都将支持和扩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作为重要内容,鼓励全国各地区积极探索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新形式。显然,确保和扩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的重要行动策略之一。

然而,即便在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已经成为国际共识的背景之下,老年人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和障碍。自工业革命之后,受社会体制变革和技术革新的影响,老年人在社会中的权威和优势地位受到冲击,这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能力和机会获取都产生了巨大挑战。Donald Cowgill, Lowell Holmes, Aging and Modernization(New York: Appleton-Centutry-Crofts, 1972).2014年10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国际老年人日的致辞中指出,“老年人从许多方面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歧视和社会排斥依然存在。我们必须克服这种偏见,确保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和经济,并过上健康、有保障的生活。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将利用2015年后发展议程这一历史时机,履行‘一个不能少’的承诺,加强老年人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作用。值此国际老年人日,我鼓励各国政府和人民保护老年人的权利和尊严,并确保老年人充分参与社会”。《国际老年人日致辞》, 2014年10月1日,http://www.un.org/zh/sg/state-ments/2014/olderpersons.shtml。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现在我国老年人的经济基础、文化程度等较以往有了显著提升,老年人在追求自身健康长寿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需求显著提高。杜鹏:《“老有所为”在中国的发展:政策变迁和框架构建》,《人口与发展》2011年第6期,第34~38页。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对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统计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60.3%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23.2%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能基本保证正常的工作生活,也就是说有83.5%的老年人自评身体处于健康的状况。《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http://www.stats.gov.cn。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预期寿命为71.4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至74.8岁。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必然会继续提高我国老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这将为我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然而老年人在社会参与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在此整体背景之下,聚焦于我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可以发现,我国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鼓励和支持起步较早,而且在持续和加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同时,作为参与主体的中国老年人,其参与能力和需求也呈增长之势。近些年来,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状况、影响因素、意义和价值等做出了较多阐释。但大多数研究囿于研究视角或研究条件,只是对某一区域、某种活动类型、某类老年参与主体等的讨论,这虽然可以丰富我们对以上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但无法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整体状况进行呈现,也不利于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而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全国性样本数据的缺乏是最大的制约因素。陈功、高羽:《北京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态度和行为变动趋势》,载梅陈玉婵、南希·莫罗-豪厄尔、杜鹏主编《老有所为在全球的发展——实证、实践与实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位秀平:《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和健康的关系及影响因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因此,利用全国性样本数据,并基于老龄化研究相关理论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的系统深入的分析,亟待补充和加强。

二 选题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学术界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研究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展开分析,扩展了对此问题的研究视野,同时也加深了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认识。然而,囿于全国性数据的缺乏,以及学界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定义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以往研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各有侧重,相应的讨论也围绕各自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定义而展开,这不利于研究结论的交流和推广。本研究将结合文献分析和我国文化传统及国情,尝试构建更具概括力和解释力的老年人社会参与指标体系,使用全国性样本数据,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进行整体呈现,并尝试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现状和特征做出一个全国性的推论。另外,本研究将结合积极老龄化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分析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分别对参与各类活动的现实困境进行挖掘,并有针对性地探析具体的应对策略,这有利于拓展和深化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的研究,丰富相关实证研究资料。因此,基于系统的研究指标结合全国性样本数据,从积极老龄化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出发,系统地分析目前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一方面能促进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有助于充实和强化我国的老龄化理论和社会参与理论。

第二,实践意义。很显然,我国由于进入老龄化社会不足二十年,目前尚处于老龄化社会初期阶段,同时处于我国经济全面转型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这无疑加大了我国老龄化问题研究的复杂程度,但我们不能忽视其重要性。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而人口老龄化又是这一时期不容忽视的社会特征,因此对老龄化相关问题的关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已不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此外,它也是制定促进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策略的重要依据。因此,从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出发对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是探索丰富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有效路径依据,也可以为解决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过程中所出现的老年人问题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