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珠江三角洲女性形象建构研究:以吴妙静、黄惟德、李晚芳为例在线阅读
会员

明清珠江三角洲女性形象建构研究:以吴妙静、黄惟德、李晚芳为例

乔玉红 刘正刚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24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07 16:40:31 最新章节:封底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宋明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发日趋成熟,粤商崛起,与此同时,士大夫队伍也日益成长壮大,并为了改变中原士人之前所描述的岭南“烟瘴荒蛮”形象,不遗余力地推介王朝正统文化。本书通过明清广东仕宦建构三位女性形象的研究,一方面管窥宋代以来女性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试图揭示仕宦将唐宋岭南女性“另类”形象逐步归整到王朝正统化背后的动机。三位女性形象的建构,反映了边疆地区在士大夫不断改造下,逐步与王朝正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上架时间:2019-08-01 00:00:0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乔玉红 刘正刚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是中国科技馆为纪念建馆30周年,组织人员撰写的,分为场馆建设、展览展示、教育活动、运行管理、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结语以及附录七个部分,从不同角度总结了中国科技馆30年来的发展历程,为公众了解中国科技馆提供了权威、全面的素材。本书记录了中国科技馆的发展史,承载了几代科技馆人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科学技术馆社科6.1万字
  • 会员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变革,公平感的变化是社会心态监测中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本书以社会变迁为视角,结合了结构、制度、文化等多个分析角度,涵盖了中国社会近几十年的主要变化,如城镇化、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户籍改革、互联网发展等,从动态角度分析了这些因素本身的变迁对公平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各种因素影响效力的变化,为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变迁及其心态变化,提供了一个社会学和心理学、宏观和微观视角的解读。
    张衍社科8万字
  • 会员
    “中国软件工程师调查”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团队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人事部的委托,于2023年针对我国软件行业相关从业者开展的研究课题,旨在深入了解我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生活与观念,以期保障其劳动权利,改善其生活条件。在调查的基础上,本书对软件工程师群体的工作情况、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进行深度解析,展示了该群体的多重身份和丰富面向,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
    闫泽华 王天夫 孙百承等社科15.1万字
  • 会员
    本书以“志体”写法,全面记录了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自建院以来四十年奋进历程。全书共有概况、机构设置、人员情况、科研工作回顾与展望、历年科研成果及奖项统计、大事记六章内容。在客观介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基本面貌基础上,按时间顺序梳理了机构变化和人事变迁脉络,较为翔实地汇集整理了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发展大局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及各类获奖情况和批示统计,并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示了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发展进程中系列
    任惠英 赵晓主编社科13.6万字
  • 会员
    本书以《风行》杂志为主要着眼点,同时参考《黑猫》《新左岸》《吕泰斯》《瓦隆》《法兰西信使》等杂志,研究象征主义自由诗的兴衰史。象征主义自由诗处在无政府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两种力量控制之下,它不仅是自由与规则的复合体,也是个性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复合体。
    李国辉社科30.9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作者在考察世界各国智库并亲身经历了若干智库的组建及其活动基础之上写成的。它以自传体的写作方式,用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告诉读者何谓真正的智库,如何建设这样的智库,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及放眼世界的鲜明特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在文化上与中国有诸多共性的日本,其智库建设的得失也会给我们诸多启示,帮助我们在建设适应我国国情的理想智库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妥。
    (日)铃木崇弘社科12.7万字
  • 会员
    本书是2017年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中国科技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的成果汇编。成果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所国内高校的50个项目,分为科普展品及衍生品、新媒体科普作品、科普活动三个部分,每个项目分别阐述了项目的起源、背景、目的和意义、过程和方法,以及项目成果、创新点和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技术馆编社科23.1万字
  • 会员
    本书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德国、美国、新加坡、中国四个国家的技能形成制度的演化历程、利益冲突、制度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加以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各个技能形成制度的优势及优势形成与维持所需的制度保障;通过与其他国家相比,发现我国技能形成制度的劣势及所需完善的制度保障;最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构建我国技能形成制度的政策建议。
    李玉珠社科17.2万字
  • 会员
    本书寻绎了19世纪末来自日本的汉语借词“科学”由外而内地生成中国“科学”概念的全过程,爬梳了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社会变革之间发生的复杂深刻的纠葛,由此揭示一路走来“科学”泛化为信仰的缘由。研究表明,在晚清民初的语境中,“科学”一词因国人的理想不同,各循进路,“科学”语义在格义曲解中泛化生歧,呈现中国特色,且权威性日益增强,整体性地嵌入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延续至今。
    张帆社科30.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