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胡俊飞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27.4万字

更新时间:2019-04-19 16:32:07 最新章节:第18章 注释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民族”是近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所持守的民族的立场、标准和观念,构成了它区别于经典、俄苏和西方等其他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特质。本书梳理、总结了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形成、演变过程及其具体内涵,提出在全球化新历史条件下应拓展和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的民族观。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1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胡俊飞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作家、批评家的公共言说总能在不同层面上传播文学,潜在影响社会。本书会集韩东、徐则臣、王祥夫、李浩、弋舟、王春林、何平等十多位作家、批评家相关访谈十六篇,力图还原他们在不同场合的对话交锋。如韩东对乡土小说与前辈作家的阐释;徐则臣幽微而又深刻地绘制自我文学地图的雄心;王祥夫、李浩、弋舟对书画艺术或诸多现实的不同表意;王春林、何平对技术时代或城乡变革的坦诚言说;等等。这些现场感十足的灵动对话在不同意义上
    李徽昭等文学16.7万字
  • 会员
    本书抓取论词绝句得以出现、承纳、衍化与展开之代表性论题,紧密依托各异的批评材料立论,清理论词绝句承纳与衍化的内中情形。以个案的历史承纳与创新发展为线索,并以线索上众多的原点为支撑,揭示论词绝句发生、发展、衍化与创新的丰富内涵。
    胡建次 汪素琴 金凤 吴玉窕文学35.5万字
  • 会员
    形式主义莎评是20世纪莎学最具活力的部分。形式主义莎评提倡文学批评的独立自主性,借助反讽、隐喻、意象、象征、原型、解构、细读等概念进行研究,在文学作品内部作了理论化尝试。本书将形式主义莎评分为新批评莎评、意象莎评、象征莎评、原型批评莎评、解构主义莎评、细读式莎评等六个流派,从每一个流派中选取经典莎评著作进行深度解读,揭示其特点,以点带面,以期对诗学建构有所启示。语言之美、结构之美、人物之美是莎士比
    许勤超 刘昱君文学22.7万字
  • 会员
    所谓透视,其实首先包含了著者的立足点、视角或“期待意图”等。其次,也是由中国当代文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因此本书以多重文化视角,以文化研究、美学探查、精神分析、叙事细读等方式,对当代工业文学创作、城市文学创作、70年代文学的民间形态、当代作家创作经验的复杂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学理性。本书逻辑严谨,文字朴实。其中大多数篇章都巳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等核心学术刊物上面发表,有
    巫晓燕文学22.8万字
  • 会员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论探讨”和“批评实践”两部分,涉及“文艺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个学科。在“理论探讨”中,在借鉴以往文艺学、文学批评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原理探索文学价值评估体系重建问题,提出了多元复合的“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评估体系”以及各个构成要素;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价值立场、价值尺度、价值取向、文学性、文学价值、审美价值等问题进
    王卫平 王平 徐立平文学33万字
  • 会员
    本书在明治时期汉学发展变化考察的基础上,对明治诗话与汉诗中的“中国韵味”和“日本特色”进行整体观照,挖掘明治汉诗文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联,结合明治时期的时代风潮,剖析日本文人汉诗文创作时的文化心态和创作风格。主要内容包括明治汉诗文坛的发展阶段,中日文人之间的汉诗文交流,明治诗话的内容、特征与成因,以及明治时期不同阶段汉诗文的不同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而揭示明治诗话和汉诗文在明治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闫朝华文学24.3万字
  • 会员
    本书尝试摆脱“西游学”领域一直以来“以百回本为本位”的思维定势,将目光从百回本小说上拉回,并进一步将研究对象由“小说”还原为“故事”,在跨文本视阈内,以“西游故事”的演化、传播过程为线索,将小说、戏曲、说唱三种文本系统置于同一平面进行考察,研究它们在重述、再现故事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与个性特征。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历史描述,通过对“发轫期”、“聚合期”、“定型期”、“赓续期”等演化阶段的宏观把
    赵毓龙文学29.9万字
  • 会员
    消化西方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的某些合理内核,针对现代诗的接受困境、难度进行问题清理;抓住现代诗接受的特异性、开放性、有界性,展开自己的回应。在中西接受比较的汇通、平行基础上,返观古今诗歌的接受差异;讨论现代诗接受主体的裂隙、局限;质询接受中的特点、难点、瓶颈、影响因子、特殊路径、有效性及经典化;分析“阐释共同体”的接受前提、“心得意会”的接受心理机制、以趣味为中心的接受趋势;提出接受的“哑铃模型
    陈仲义文学29.4万字
  • 会员
    此书在本人的博士论文《〈明智的孩子〉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诗学》的修改基础上产生。此书为国内首次对安吉拉?卡特的《明智的孩子》进行诗学研究的专著,解释其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内涵,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该著作的创新性还体现在:一、对《明智的孩子》的新文体进行了考察,在参阅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将其认定为古典庄谐体,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精神实质。二、采用文化诗学的方法,在文化史考辨之上,归纳出小说
    庞燕宁文学18.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