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
更新时间:2019-01-04 16:44:02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立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和国家新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目标任务,本书通过分析国内外城乡发展的宏观背景,在界定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的前提下,细致检视了国内外城乡形态研究的前沿成果,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剖析并反思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城乡发展历史及其形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城市(区)中心带动形态、农村内生驱动形态、城乡关联互动形态等三种类型的新型城乡形态,并对其分别以案例形式进行了典型研究。同时,本书对如何以“历史耐心”实现城乡区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区域城镇体系完善、城乡产业链结与金融发展、城乡形态合理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以及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和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针对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财税制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发展、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系列化对策建议。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5-08-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核心在于以伦理视角审视现行消费的合宜性,揭示西方消费理论的伦理欠缺,穷举消费违背伦理众象,明确合宜性消费范围扩展及动力提升的路径;研判违背伦理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不足,界定出合宜性消费作为“首驾马车”拉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发展出伦理约束下的消费力提升理论及对应的质量型经济增长理论。经济17.3万字
- 会员本书共分为三部分:总报告、技术报告与综合分析报告和省域报告。总报告对“全面小康”进程人民生活消费进行总体评价;技术报告与综合分析报告分别对中国民生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体系进行了阐释对省域居民总消费合计演算指数、省域居民物质消费和非物质消费分类演算指数进行了排名;省域报告则对省域名生需求景气进行了分别陈述。经济20.7万字
- 会员随着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中国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小。中国要在过去40多年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增长潜力,需要应对一系列挑战。本书选取了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城市化、农产品竞争力、贸易转型、产业创新、财政金融制度、人民币国际化七个重要主题,探讨了中国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过程中的那些激动人心的变化,总结了中国在经济结构性变迁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可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启示。经济10.3万字
- 会员本书是基于云南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企业和劳动力调查”项目的坦桑尼亚调研数据的研究报告。本书问卷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现有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成熟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变量之间的相互印证,以量化的方式客观呈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坦桑尼亚中资企业的现状、坦桑尼亚的营商环境及其影响因素。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宏观上分析当前坦桑尼亚的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坦桑尼亚东西方主要国家的关系。中篇利用经济12.2万字
- 会员本书立足于我国“双碳”目标的政策框架与实践,结合当前我国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与前沿趋势,以科技视角为切入点,以建筑产业的智能化应用为落脚点,全面阐述5G、AI、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场景与实践路径,全景式展现了“双碳”目标下我国智慧建筑、智慧楼宇、智慧地铁、智慧隧道、智慧工地、智慧园区等建筑细分领域的数智化变革与升级,深度剖析数字科技时代我国建筑经济13.1万字
- 会员本书构建了生态福祉绩效模型,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福祉效应和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中部地区生态福祉绩效演变的驱动力。利用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模糊物元法对中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做出了评价,测算了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指数,研究了科技对绿色发展的贡献力,构建了绿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模型,多维度实证分析了中部六省绿色竞争力基础、态势及潜力,提出了增强中部绿色竞争力的思路和对策,以期为中部经济12.1万字
- 会员本书从经济原理、发展规划、经济数据、政策发布等多角度对现已批复的国家级新区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梳理,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现状分析,梳理各国家级新区在基础条件、新区架构、战略规划、发展路线、产业布局、建设推进等方面的普遍做法、一般规律和相互差异,总结每个国家级新区在发展中的创新之处、独到之处和特别之处,期望为各个国家级新区的建设提供助力,尤其是为西咸新区的战略决策、规划调整、经济26.2万字
- 会员本书聚焦新中产阶层,考察其阶层特征、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主要关注新兴的消费文化和消费形态,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消费”,旨在分析在社会转型和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中产阶层和新中产阶层如何参与消费文化,以何种角色参与新兴消费,如何通过消费增强主客观福利、塑造文化品味、获得阶层认同以及实现阶层区隔和社会再生产。经济18.5万字
- 会员本书提出,真正的“中国增长之谜”不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什么比发达快很多,而是为什么比其他发展中快很多。全书基于翔实的数据和比较分析,分析并反驳了几种流行的解释,提出中国的崛起是东亚经济增长奇迹的一部分,而造成中国与其他发展中之间差异化表现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因素,即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对储蓄和教育的重视,不仅有助于澄清公众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常见误解,帮助其理解中国经济过去增长的原因,也有利于预判中国经经济12.4万字